提到朱自清,大家的印象除了他那如诗如画的散文作品外,还有他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拉伯配资,尤其是在面对美国救济粮的诱惑时,他宁愿饿死,也不愿接受美国的面粉。毛主席在《别了拉伯配资,司徒雷登》一文中便提到过朱自清的这一事迹:“朱自清一身重病,宁可饿死,不领美国的救济粮。……我们应当写朱自清颂,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。”因此,很多人都认为,朱自清就是因为拒绝接受美国面粉而饿死的。
然而,这一说法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朱自清是在1948年8月12日去世的,若我们细读他去世前几天的日记,不难发现,7月28日,他写道:“编教科书。访达元、冠英。多食,需注意。”7月29日,他又写道:“工作进展迟缓。仍贪食,需当心。”而7月31日的日记中则提到:“读书少许,女仆偷饼干,令人不快,这也算是财富均等吧。”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,朱自清的生活并不贫困,家中粮食充足,甚至他还时常“多食”或“贪食”,他的女仆竟然还有饼干可偷。这一切都与“饿死”这一结论相悖。那么,朱自清究竟为何死去呢?
展开剩余74%朱自清的死因实际上并非因为粮食匮乏拉伯配资,而是由于他患有严重的胃病。长期的战乱、繁重的工作、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,使得他的胃病逐渐加重,最终不治身亡,年仅50岁。事实上,朱自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自己的胃病,这也是他早逝的真正原因。
至于毛主席提到的“朱自清宁可饿死,不领美国的救济粮”是否属实,答案是肯定的。1948年6月18日,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带来一份《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援面粉宣言》,邀请朱自清签名。此时的美国“援助”面粉,实际上是带着侮辱中国人民人格的政治意味,任何有骨气的中国人都会选择拒绝。因此,朱自清毫不犹豫地在这份声明上签了名。就在他去世的那天,他还对家人说:“有件事要记住,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,我们家以后不要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。”这一举动无疑体现了朱自清的民族气节,而与他是否饿死没有直接关系。
毛主席在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中提到这件事的重点,并不是说朱自清因为不吃美国面粉而死,而是强调他展现了民族英雄的气概。的确,朱自清拒绝美国救济粮的行为,虽然体现了他的坚韧与勇气,但他并非因这一举动而死去。事实上,拒绝美国面粉也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,他在签名当天的日记中写道:“此事每月必须六百万法币,影响家中甚大。”
那么,600万法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我们可以从1948年时的物价来了解。当时,在上海,鸡蛋价格高达1万法币,而一斤猪肉竟然需要240万法币!吴晗后来回忆说:“1948年,买一包纸烟要几万法币,教授的薪水月月都在涨,但法币贬值更快,物价涨得也快。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我们,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。”
1948年8月19日,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,国民政府发行了金圆券,规定1金圆券可以兑换300万法币。当时的面粉价格是每袋7元6角金圆券,也就是说,朱自清提到的600万法币,仅能买到0.26袋面粉。可以看出,美国所谓的“援助”面粉,实际价值微乎其微,根本无法改变当时的困境。
尽管民国时期的官僚腐败严重,但文化界的教授们待遇相对较好,他们的工资足以维持小康生活。即便是像朱自清这样性格内向、不善交际的人,也能与朋友们偶尔娱乐、打牌,而远远优于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。因此,即便在1948年,尽管不少教授的生活变得艰难,但朱自清不至于因贫困而饿死。他的死,显然是由于胃病的恶化,而非因为生活贫困或无法获得足够食物。
如果朱自清真的因生活困窘而死,他的朋友们怎么可能袖手旁观呢?这一点,不仅证明了他生活的压力,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极端,也揭示了他逝世的真正原因——一场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胃病。
总结来看,朱自清的死亡并非因为拒绝美国的救济粮,而是因为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,最终因病过世。朱自清所展现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,固然令人敬佩,但我们应当尊重事实,避免误解和过度神话化他的死亡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